仲夏时节,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阿戛镇中坝村,连片的烟地苍翠碧绿,烟地里,烟农们正忙着打顶抹芽、处理不适用鲜烟叶……用汗水浇灌着美好生活。
中坝村烟田一角。
党建引领,带动产业赋能增效
“我们要完善党员活动室,及时将党建制度文化上墙,配备完善设施设备,切实筑牢党建阵地基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水城区阿戛镇中坝村村委会上,水城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派驻中坝村第一书记杨仕祥和大家交谈道。
据了解,为进一步强化村级党组织党建阵地建设,筑牢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根基,六盘水市烟草专卖局(公司)为中坝村捐赠党建帮扶资金,帮助新建党员活动室,并配备完善硬件设施设备。
硬件问题得到解决,软实力建设也不能落下。“我们村党员干部逐渐年轻化,平均年龄3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9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返乡就业,为村支两委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坝村村支书陆刚介绍说。
作为近年来返乡大学生中的一员,中坝村的副支书黄茜对此深有感触:“我们村总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定期组织党员开展政策宣讲、送教上门、走访慰问等活动,尤其是在村里的产业发展中,及时组织党员做好宣传动员、后勤服务等工作,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
“平时不管哪家有事,特别是自己解决不了的,村里的干部都会想办法帮忙沟通解决。”家住中坝村兴隆组的王元刚感激地说:“在烤烟移栽、采烤等环节,有时候忙不过来,他们还会组织党员来帮忙。”
现如今的中坝村,党群关系和谐融洽,村支两委带领着村民团结一心,共同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奋勇前进。
图为:中坝村示范种植大头菜
产业提质,保障烟农增收致富
中坝村烤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00亩左右,土地适宜,产业设施基础好,农户种烟积极性高。长期以来,多数村民依靠种植烤烟,实现了从“苦日子”到“好日子”的转变,烤烟也成为了带动村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今年48岁的张本举是地地道道的中坝村村民,也是烤烟的忠实“粉丝”,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烟地里打顶抹芽,处理不适用鲜烟叶。
“从小受父辈的影响,我对烤烟有着特殊的情感,到现在种了20多年了,我记得刚开始种了7、8亩,然后慢慢增加面积,近两年来,我稳定种植40多亩,每年单独烤烟的毛收入基本能够达到20万元左右,我家的三个大学生都是靠种烤烟抚养出来的。”说到烤烟,不善言谈的张本举话也多了起来:“现在各方面都是机械化操作,成本减少了,人也轻松很多,遇到一些机器不会操作,技术人员还来手把手教我们,更有信心把烟种好了。”
谈到今后的打算,张本举说:“种烟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管在技术上还是管理上,我都能熟练掌握,在家照顾老人的同时,收入也越来越好了,会一直种下去。”
图为:张本举在烟田里打顶抹芽
“烤烟+N”,构建多元发展格局
积极构建产业多元发展格局是现实需要和大势所趋,近年来,水城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以推动烤烟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现有资源优势,聚焦粮烟、油烟、蔬烟“三协同”,加工、销售、服务“三拓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新动能,探索构建“烟叶+N”产业融合模式,持续提高烟区群众多元化收入水平。
“按照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我们结合村里实际情况,组织村干部赴四川学习考察,了解到可以利用烟地闲置期种植大头菜,并且实行定制化种植,不愁销路。去年我们引导农户示范种植100亩,实现亩产值2500元,不仅能够改良烟地土壤,稳定烟叶产量和品质,还能增加农户收入,真实一举多得啊。”陆刚告诉笔者。
试验成功,就会扩大规模种植。陆刚表示:“今年烤烟收购结束后,还会引导农户多种一些,并提前谋划,对接协调更大的收购商,确保农户种下去、有收成。”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产业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还需要大家同向发力、接续奋斗,必须以‘咬定目标不放松’的韧劲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魄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坚信,未来的中坝村会产业更旺、环境更美、村民更幸福。”对中坝村的未来,杨仕祥满怀期待和决心。(田仁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