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重生:从亏损杂货店到社区人气王
2017年,贾道夫与陈珊珊夫妇在贵阳市乌当区顺海中路租下一间30平方米的杂货店,开启了自己的从商之路。开店之初,货架上堆满零食、文具和日用品,但偏僻的位置让客流寥寥。“第一次开店,没啥经验,就按照其他杂货店的样子经营,没想到当时连卖一包泡面都要等半天,饼干成箱过期,亏得心慌。”陈珊珊回忆道。最艰难时,夫妻俩甚至想过放弃,“半年没生意,挣的钱连房租都抵不上”。
转机出现在2019年。一次偶然的顾客抱怨点醒了他们。“有位大哥来买水,说隔壁店老板把货隔着柜台‘丢’给他,像打发叫花子。”贾道夫听后若有所思,“人家花钱买东西,图的是尊重”。从此,夫妻俩就给自己立下规矩:“递货必用双手,顾客进门必问好。”
人情为钥:细节服务撬动信任裂变
在贾道夫夫妇看来,生意的本质是“人心的交换”。有一次,一位环卫工大哥进店避雨,陈珊珊递上热茶,大哥连连摆手:“我就蹭个座,不买东西。”“不买也欢迎!”贾道夫笑着招呼。此后,大哥成了义务宣传员:“顺海中路那家店,老板还是要得!”
贾道夫热情招待环卫工人进店购物
“信任是慢慢攒起来的,急不得。”一天傍晚,夫妻俩正要关店,发现门口蹲着个哭泣的小女孩。孩子说不清住址,只反复念叨“找妈妈”。陈珊珊一边安抚一边询问,贾道夫则沿街喊话。一小时后,女孩母亲匆匆赶来,一把抱住孩子,转身掏出两百元硬塞给夫妻俩。“钱不能收,您以后有空多来照顾生意就行。”陈珊珊婉拒。后来这位母亲不仅来店里买东西,还经常给贾道夫夫妇介绍生意。
孩子同学的家长成为首批忠实客户。家长王姐说:“接孩子时路上有个去处,每次看他们在店里忙得,货架擦得锃亮,态度也好,顺便就买起东西回去了”如今,熟客贡献了大部分营业额。
面对周边多家大型超市的竞争,他们摸索出独特的生存法则:“大超市卖货,我们做人情。”一位老顾客打趣:“这儿东西和超市价格一样,但多一杯茶、几句暖心话,买的是舒坦!”
热情招待周边居民饮茶
韧性突围:夫妻携手书写逆袭篇章
创业初期,贾道夫白天在建筑工地上班,晚上到店理货;陈珊珊独自守店12小时,午饭常是外卖解决。“最怕小孩生病,我俩谁都走不开。”直到2019年店铺月利润稳定了,贾道夫才辞职全职投入。“像盖房子,先打地基,再砌砖瓦。”陈珊珊比喻道。
2022年使用了上门推荐的收款码,因手续费过高,月亏四千元,“相当于白干半个月。”后来在烟草公司客户经理的帮助下更换了一家不收取手续费的服务商。“现在扫码支付占八成,再不用愁找零。”贾道夫滑动手机里的日流水报表,笑容欣慰。
三年亏损期里,他们用“熬”字诀破局,第一年:日均营业额不足300元,货架空着一半,靠积蓄硬撑。第二年:熟客渐增,收支勉强持平,陈珊珊在小店里放了个茶几,“客人来我就给他们倒杯水喝”。第三年:口碑爆发,利润同比翻番,大家都说他们厉害,把其他超市全比了下去。“居上谈不上,我们还在学习。”贾道夫说。
在电商与连锁便利店冲击下,这间小店用八年时光验证了一条朴素零售店经营道理:“生意场上,最硬的通货不是资本,是人心;最远的距离不是竞争,是冷漠。”
2025年,他们用多年的积蓄交了首付,通过贷款买下57平方米的店面,重新开了家百惠烟酒店,结束了八年“租房漂泊”的日子。新店虽不在黄金地段,但口碑带来的客流量却不减反增。“以前总怕房东收房,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根。”贾道夫说。
贾道夫夫妇的故事,像一盏温暖的街灯,照亮了社区,也点亮了无数“小人物”的创业初心——在烟火巷陌间,真诚自有光。(吴侠林 钟秋鹏)